杜仲
杜仲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,胸径约50厘米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,内含橡胶,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。嫩枝有黄褐色毛,不久变秃净,老枝有明显的皮孔。芽体卵圆形,外面发亮,红褐色,有鳞片6-8片,边缘有微毛。花生于当年枝基部,雄花无花被;花梗长约3毫米,无毛;苞片倒卵状匙形,长6-8毫米,顶端圆形,边缘有睫毛,早落;雄蕊长约1厘米,无毛,花丝长约1毫米,药隔突出,花粉囊细长,无退化雌蕊。雌花单生,苞片倒卵形,花梗长8毫米,子房无毛,1室,扁而长,先端2裂,子房柄极短。杜仲属阳性树种,喜光喜湿,年均降水量400~1,500mm区域内可正常生长,而在低洼积水地域则不宜栽植。杜仲对气温的适应性较强,年平均气温在11.0℃~18.0℃,最高温42℃,最低温-25℃的范围内均可栽植,杜仲对土壤要求不严,酸性土壤(红壤、黄壤)、中性土壤、微碱性土壤及钙质土壤上都能生长。
杜仲如何养护
包括冬季耕作施肥:冬季耕作施肥有利于促进苗期生长,增强杜仲树越冬防寒能力。具体做法是深翻土壤20cm以上,使深层土壤在阳光下充分暴露,提高土壤物理性能,提高土壤渗透性,有利于土壤颗粒结构的形成,提高土壤的水肥保护能力。结合冬季耕作,还可以施用有机肥,或将种植的绿肥埋在土壤中,增加肥力。修剪:成年杜仲树一般在冬季进行修剪,每年修剪一次。修剪应根据栽培目的进行,以保持树冠的良好通风和光照条件。病虫害防治:杜仲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立枯病、根腐病和叶枯病等病害。立枯病多发生在4-6月的雨季,病苗接近地面的茎腐烂变褐,向内凹陷,植物枯死。根腐病一般发生在6-8月,危害幼苗。雨季严重,病株根部皮层及侧根腐烂,植株枯萎直立,易拔起。叶枯病病叶初期出现黑褐色斑点,病斑边缘为绿色,中间为灰白色,有时穿孔破裂,直至叶片死亡。针对这些病害,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。防寒措施:杜仲树和1~3年生幼株在冬季防寒非常重要。对于剥落的杜仲树,树干可以用草包裹,既能保持温湿度,又能防止树叶落叶后阳光直射在树干上烧伤。对于1~三年生幼苗主要采用培土防寒。具体方法是:杜仲落叶后,将植物压倒,先用湿土压枝,再埋整株植物。第二年早春,去培土,把植物拉直。若播种苗过密,不方便培土,可在风口搭风障或只在植物根部培土,整株植物用草包裹。